新闻中心

Hengwang News

南京出台实施方案打造中国智能制造名城 企业智能化改造最高可补助2000万元

为紧抓智能制造发展重大机遇,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市委、市政府上周印发《南京市建设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实施方案》,要求努力建设创新能力强、产业水平高、企业效益好、制造模式新的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全方位提升我市在国际国内智能制造领域城市地位。    

一、五项目标(5年后自主品牌机器人年销售超万台)


不断增强智能制造创新能力:到2020年,建成1—2家智能制造领域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市级智能制造重大技术服务平台、20家以上智能制造领域企业技术中心,重点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

大力培育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到2020年,南京自主品牌机器人年销售(应用)超过1万台,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200台以上。   

不断提高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到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制造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85%,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达到70%,关键管控软件普及率达到70%。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每年启动10家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30家左右的智能工厂。    

加快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力争将江北新区打造成国家智能制造新区,积极培育江宁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智能制造示范区,推进中国(南京)软件谷向“中国智谷”转型,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省级开发区。

二、六大任务(形成”一极三区多点“智能制造格局)

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高地:包括建设高水平智能制造领域科技创新中心、突破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组建智能制造产业研究机构、建立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实施智能制造标准战略。

发展高端智能制造装备:推进以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化成套装备等为重点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推动全市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总体水平迈入国内先进行列。    

培育高端智能产品:包括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无人系统等,支持企业产品智能化提升。    

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企业:实施企业智能制造装备升级计划、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包括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服务型制造。    

高起点推进智能制造园区建设:在全市形成“一极三区多点”式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格局。

“一极”即打造江北新区新增长极,积极建设国家智能制造新区;

“三区”即发挥江宁区、雨花台区和栖霞区智能制造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区;

“多点”包括溧水区重点推动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及智能无人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改造提升;高淳区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运用“互联网+”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等;城区的白下高新园、新城科技园、江东软件园、徐庄软件园等载体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方面加快应用示范。    搭建高水平智能制造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平台:今年我市将承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今后每年都将举办或承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行业专业展会、论坛等活动,提升南京中国智能制造名城的知名度。 

三、五大举措(企业智能改造最高可补助2000万元)

实施智能制造产业培育工程:引进全球行业前五强的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可给予不超过500万元奖励;在我市投资的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可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扶持;机器人、增材制造等6大领域研发的国内或省内首台(套)智能制造核心装备,可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实施智能工厂培育工程:列入智能工厂建设计划的企业,可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奖励用于启动建设。    实施企业智能装备升级工程:企业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最高可补助2000万元;采购本地机器人、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系统集成应用软件的,最高补助2000万元。    

实施金融环境优化工程:依托南京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设立规模为5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   

实施智能制造创新工程:在我市建设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最高可给予5000万元扶持;企业在海外并购或新设立研发机构的,经确认后给予不超过50万元奖励;主导制订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可分别给予每项不高于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奖励。    

实施智能制造企业服务工程: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并申报国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入选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园区给予100万元奖励,入选省级奖励50万元。

附南京市建设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实施方案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国制造2025”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江苏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争当江苏先进制造业排头兵行动计划》等工作要求,紧抓智能制造发展重大机遇,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将南京打造成为中国智能制造名城,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科教人才和产业优势,按照需求导向、创新驱动、示范引领、跨界协同的原则,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以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功能三个维度系统为基础,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创新创业为驱动力,以智能工厂建设为突破口,以企业装备升级和互联网提升为抓手,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产业产品集群,全面提高企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全方位提升我市在国际国内智能制造领域城市地位,努力建设创新能力强、产业水平高、企业效益好、制造模式新的中国智能制造名城。
(二)主要目标
1.不断增强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推进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基地一体化建设,到2020年,建成1-2家智能制造领域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增材制造、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领域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1-2家市级智能制造重大技术服务平台。高标准建设20家以上智能制造领域企业技术中心,重点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每年引导本市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在海外设立2-3家研究机构。
2.大力培育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到2020年,南京自主品牌机器人年销售(应用)超过10000台,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200台以上。积极培育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化成套设备为重点的智能装备产业,培育行业隐形冠军企业50家以上。形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及智能硬件产业,引领产业发展。
3.不断提高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到2018年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与2015年相比,工业云企业用户翻一番。到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制造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85%。全市规上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达到70%,关键管控软件普及率达到70%。大中型企业互联网应用及关键管控软件应用实现全覆盖,重点管控系统集成覆盖率达到65%。
4.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每年启动10家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30家左右的智能工厂。纳入国家、省示范项目达到50个以上。建设10家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100家贯标试点企业。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重点领域模式创新,每个行业培育3-5家模式创新企业。
5.加快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及产业集聚区,力争将江北新区打造成国家智能制造新区,积极培育江宁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智能制造示范区,推进中国(南京)软件谷向“中国智谷”转型,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省级开发区,提升全市智能制造发展水平。
二、主要任务
以产业高端化、国际化为努力方向,加快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高地,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和高端智能产品,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企业,高起点推进智能制造园区建设,积极搭建高水平智能制造合作交流平台,体现江苏“高度”,形成江苏“标志”,作出江苏“示范”,全力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建设。
(一)着力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高地
1.建设高水平智能制造领域科技创新中心。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为契机,贯彻落实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全力打造江北新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南京高新区、新港高新园和江宁高新园等科技创新载体。围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环节,在人才集聚、平台整合、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开展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创建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和技术策源地,统筹和引领区域智能制造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以上智能制造领域技术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责任单位:市科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江北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2.突破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强化原始创新,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加强技术攻关,推进智能制造领域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编制智能制造领域企业研发项目年度计划,每年推进100项重点研究开发项目。围绕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硬件等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定期研究和发布相关产业关键技术创新路线图,选择代表性企业先行示范,集中优势资源,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每年组织实施2-3项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突破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市科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
3.组建智能制造产业研究机构。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在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资源,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自主经营、协同发展的原则,采取“一院多所”的组织架构,积极筹建集技术研发、产业公共技术支撑与服务、成果转移孵化、国内外多层次人才集聚的国际一流的智能制造研究院,积极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究。瞄准国际智能制造先进及适用技术,重点围绕智能产品设计与材料制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步行作业机器人、智能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智能制造工艺与装备、智能制造质量管控、智能传感与物联、智能维护与健康监控、智能生产系统规划等关键领域成立专门的研究所。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并购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机构,或在人才和信息资源密集地区设立企业自我主导的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品牌的国际化水平。(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委)
4.建立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面向智能制造重点领域需求,依托埃斯顿、中车浦镇、中航工业等行业骨干企业,发挥南京机器人研究院、3D打印研究院、中科院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引导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系统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建立制造资源协同管理平台、信息物理系统测试验证平台、生产经营与制造资源数字化管控平台、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检验与检测、认证认可关键技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基础支撑和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云服务平台、实时在线服务平台等协同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服务。(责任单位:市科委、市经信委、市发改委)
5.实施智能制造标准战略。围绕国家战略部署,依托优势产业和智能制造发展基础,鼓励我市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主导或参与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掌握产业技术标准话语权。支持我市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制定方面的国内外交流合作,积极培育智能传感、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等标准制定企业。(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经信委)
(二)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装备
围绕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积极培育行业排头兵企业,着力推进以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化成套装备等为重点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推动全市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总体水平迈入国内先进行列。(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委、市商务局,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机器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力争将机器人产业培育成为智能制造标志性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其中,工业机器人依托埃斯顿、科远自动化、熊猫装备等公司重点发展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等六种标志性机器人产品;服务机器人重点发展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四种标志性产品,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实现系列化,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实现商品化;积极突破高精密减速器、专业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部件领域。围绕龙头企业,力争打造2-3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增材制造(3D打印)。加快推进增材制造研发及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金属增材制造装备、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生物医疗个性化增材制造装备和增材制造新材料四个重点领域。以江宁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依托南京增材制造研究院、中德技术转移中心、中科煜宸、紫金立德等企业院所,积极突破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积极打造增材制造产业集群。
——智能成套装备。大力发展智能成套装备产业,重点围绕国家重点攻关的十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传统产业领域智能成套装备产业,自主开发一批适用性强的柔性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成套装备和生产线。积极支持园区依托优势产业发展智能成套装备,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成套装备,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成套装备,南京高新区重点发展医药产业智能成套装备,化工园重点发展化工及新材料产业成套装备,江宁滨江开发区重点发展核电及新能源成套装备。围绕流程型和离散型智能制造特点,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探索采用联合体的方式,积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高端装备攻关研制项目,加快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发应用,加大智能成套装备扶持力度,培育智能成套装备产业集群。
——高档数控机床。发挥我市在数控系统、机床功能部件和特种机床等方面的优势,以江北新区、江宁区为主要载体,着力建设江宁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和六合数控机床产业园,依托西门子数控、埃斯顿自动化等公司重点发展加强型全数字机床控制系统、剪板机数控系统、电液伺服系统;依托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重点实现高速、重载、精密滚动功能部件高效生产线技术;依托工大数控、二机齿轮、大地水刀、中传重机等公司发展数控成形铣齿机、数控成形磨齿机、数控插齿机、超高压数控万能水切割机、精密大型重型立式车床、数字化综合性能试验台、齿轮加工配套装备机床和数控改造项目等,提升全市高档数控机床整体水平。
——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重点发展高端堆垛机、高速智能分拣机、智能多层穿梭车、智能化高密度存储穿梭板、高速托盘输送机、高参数自动化立体仓库,以及高速大容量输送与分拣成套装备、车间物流智能化成套装备等。以江宁区为主要载体,依托南京音飞存储、六维物流自动化设备等重点企业,运用射频识别、实时精确定位、智能调度等先进技术,开发具有智能分析、网络监控、动态优化、高效敏捷的智能制造物流设备。
——智能传感器及智能检测、装配与控制装备。大力提升智能基础元器件、基础装备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产业,以南邮物联网科技园、徐庄和仙林等物联网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依托三宝科技、高华科技、优倍电气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及智能测量仪表、电子标签、条码等级采集系统装备。
智能控制装备重点发展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系统(SCADA)、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装备,高端调速装置、伺服系统、液压与气动系统等传动系统装备等,推进企业组建数字化装配系统、自动化柔性装配生产线。智能检测、装配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数字化非接触精密测量、在线无损检测系统装备、可视化柔性装配装备、激光跟踪测量、柔性可重构工装的对接与装配装备、智能化高效率强度及疲劳寿命测试与分析装备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在线故障诊断与分析装备等。
(三)积极培育高端智能产品
充分发挥工业软件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积极发展智能制造软件、智能硬件等为龙头的智能产品体系,为产业智能化夯实基础。
1.智能制造工业软件产品。充分发挥国际软件名城优势,依托“一谷两园”,重点建设工业软件稳定性可靠性测试平台,以及重点行业CPS关键技术、设备、网络、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互操作测试验证平台。研究开发设计仿真、工业控制、业务管理、数据管理等工业软件,推进软件集成应用,重点突破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MES)、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核心软件,把南京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工业软件产品集聚区。(责任单位:
市经信委、市科委、南京软件谷管委会、江苏软件园管委会、南京软件园管委会)
2.智能制造信息安全产品。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系统开发及应用,为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建设提供安全保证。依托南邮等科研院所研发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搭建基于可信计算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与试验验证平台。重点发展安全操作平台、可信计算支撑系统、可信软件参考库、工业控制网络防护、监测、风险分析与预警系统、信息安全数字认证系统、工业防火墙、工业通讯网关、工业软件脆弱性分析产品、安全可靠的工业芯片、网络交换机等,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统验证平台和仿真测试平台、在线监测预警平台、工业控制可信芯片试验验证平台、工控系统安全区域隔离、通信控制、协议识别与分析试验验证平台等,增强企业互联网化发展的安全防护和自主可控能力。(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委、南京软件谷管委会、江苏软件园管委会、南京软件园管委会)
3.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智能决策控制、网络安全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存储系统、高端服务器、关键网络设备、网络安全技术设备、中间件等基础软硬件技术开发,支持开源软硬件平台及生态建设。以(南京)软件谷、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徐庄软件园及紫金(白下)、紫金(鼓楼)、紫金(建邺)等为主要载体,打造省级以上人工智能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培育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初步建成基础坚实、创新活跃、开放协作、绿色安全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体系。(责任单位: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4.智能硬件产业。推动面向医疗健康、生产制造、汽车驾驶、信息消费等多种需求的新型智能硬件产品产业化,发展智能家居、数字电视、虚拟现实、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汽车等产品。(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智能移动终端。依托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移动终端产业。主要面向4G、5G和下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智能手机、平板等终端产品功能多样化和智能化,以应用服务、内容开发为重点,针对工业应用、手机游戏、视频应用、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社交网络等新兴功能的市场需求,加速智能终端产品创新。
——智能可穿戴设备。围绕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健康医疗等应用领域,研发生产智能化可穿戴设备产品,提升可穿戴设备低功耗设计和研发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触控技术等发展水平。
——智能家居产品。鼓励家居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家电、耐用品等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创造新的消费市场空间。依托溧水开发区,组织开展智能家居产品示范,重点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安防、智能照明、智能环境监测等各领域,研制开发智能化信息家居产品。
——智能无人系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系统领域的融合应用,支持溧水区建设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基地。发展无人飞行器、无人船等多种形态的无人设备。重点突破高性能无人系统的结构设计、智能材料、自动巡航、远程遥控、图像回传等技术。
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智能无人系统的应用示范,提升无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在物流、农业、测绘、电力巡线、安全巡逻、应急救援等重要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设备。加快虚拟现实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虚拟现实产业硬件、软件、内容、平台等全产业链发展,通过虚拟生产平台、积极开发其在制造、医疗等领域应用。
——智能汽车。依托骨干汽车企业及新兴企业,抢先布局智能汽车产业,推进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研发、应用与生态建设,探索建设安全、智能的云网端一体化车联网体系,推动智能汽车典型应用。以“互联网+”技术推进传统汽车智能化改造升级,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通过传感器、物联网、智能终端等在汽车的广泛运用,集成新能源、智能语音、车路协同、辅助驾驶、无人驾驶等技术,提升汽车产业附加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支持企业产品智能化提升。推动企业实施产品智能化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推动智能电网产业升级,巩固在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电网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等领域国内领先优势,加快提升智能电网产业在能源生产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网络、能源交易新模式应用等领域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能源,打造智能制造优势应用产业。发挥集成电路产业在智能制造领域重要作用,依托台积电、德科码等集成电路龙头项目,围绕智能制造重点发展领域,加快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链建设,重点推动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机器人等领域芯片设计、制造产业发展,为智能制造提供可靠支撑。加快优势产业智能产品升级,围绕汽车、轨道交通、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重点优势产业,加快产品智能化升级,通过对原有产品的导航、定位跟踪、远程运维、远程诊断、智能控制、能耗监测等功能服务升级,推动产品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智能化升级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责任单位: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四)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企业
积极鼓励企业通过智能工厂建设、智能装备升级、互联网升级等方式,提升企业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经济效益,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1.实施企业智能制造装备升级计划。认真落实《南京市企业智能制造装备升级实施方案》,按照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安全可控的要求,实施千企智能制造装备升级,突出企业数控装备升级换代、企业规模发展和产品质量提升、绿色化发展和智能制造模式创新,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制造装备整体水平。强化对石化、建材、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广泛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全市规模企业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85%,大中型企业实现全覆盖,智能装备产业整体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2.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以《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导,深入贯彻《南京市企业互联网化实施方案》,按照智能管控、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提质增效的要求,重点突出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化、制造服务网络化、技术支撑自主化,积极培育钢铁、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加快深化我市企业互联网融合创新, 提升网络制造和智能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达到70%,关键管控软件普及率达到70%;大中型企业互联网应用及关键管控软件应用实现全覆盖,重点管控系统集成覆盖率达到65%。(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3.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以实现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目标,打通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引导企业实现从产品设计到销售、从设备控制到企业资源管理所有环节的信息快速交换、传递、存储、处理和无缝智能化集成。全市每年启动10家智能工厂建设,通过智能工厂示范工程,实现企业关键智能装备和系统自主化能力的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市建成30家左右智能工厂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4.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鼓励企业提升智能服务水平。一是网络协同制造。在机械、汽车、家用电器、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产品等领域,积极支持龙头企业、运营商等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推动企业间研发资源、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等横向集成,促进信息数据资源在企业内外实现交互共享。二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化工、钢铁、建材、纺织服装、家居、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重点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建立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各层级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提供用户需求特征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服务。三是远程运维服务。在机械、医疗设备、家用电器等领域,推动制造企业建立全天候实时在线智能服务平台,开展远程终端设备数据信息实时回传、监控中心大数据智能分析,提升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服务功能,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动态升级和实时信息互动服务功能。四是服务型制造。加快推进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引导大中型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五是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支持有条件企业由提供设备(产品)向提供系统集成服务转变,引进、培育智能制造系统服务集成商。积极探索产业联盟+总承包模式,依托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整合市内外优势资源,成立南京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打通企业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的整个架构体系,提升全市智能制造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五)高起点推进智能制造园区建设
围绕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建设,按照“产业集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在全市形成“一极三区多点”式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一极”:积极支持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按照“三区一平台”的战略定位,突出智能制造产业导向,打造江北新区新增长极,围绕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生产设备和结构技术研究所合作建立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机构,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创新平台,积极建设国家智能制造新区。
依托南京高新区着力构建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平台,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北斗卫星应用、智能电网等智能技术及服务,培育发展智能医疗设备、智能汽车。
组织开展南京化工园区智能改造,建设应急响应和救援指挥中心以及基于安全、环保一体化风险管理的化工园区智能化改造,积极发展智能制造相关新材料产业,支持南京化工园申报国家、省智能化工园区试点示范项目。
支持浦口经济开发区围绕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发展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基础产业。加快推进六合经济开发区产业升级,积极推进现有企业智能化改造,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装备,努力打造南京数控机床及工业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三区”:发挥江宁区、雨花台区和栖霞区智能制造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区。
江宁区依托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江开发区、麒麟科创园等园区积极发展机器人产业,重点开展机器人总部项目、机器人技术研发项目、服务机器人研发小试、中试项目,建立江宁区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实现运营,着力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栖霞区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高新园为核心,依托地平线机器人项目、微软人工智能项目,发挥电子信息及物联网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增材制造、智能硬件等优势产业,着力建设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雨花台区以(南京)软件谷为核心,推动工业软件、云计算和大数据、信息安全等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为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能产业支撑。
——“多点”:溧水区重点推动优势家电产业向智能家电改造提升,积极发展智能家居及智能无人系统,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高淳区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精密部件及数控专用设备)产业基地,推动运用“互联网+”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依托SAP跨境电商等平台积极拓展智能服务功能提升。
充分发挥主城区科教人才及生产性服务业优势,着力推进“互联网+制造服务”产业发展。重点依托白下高新园、新城科技园、江东软件园、徐庄软件园等产业载体、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培育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产业,并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交通、智慧用能、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小区等方面加快应用示范,提升产业功能。
(六)搭建高水平智能制造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平台1.高标准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活动。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高质量、高标准承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广泛邀请国内外行业知名机构、企业、专家,全面展示最新的智能制造理念、技术、装备和解决方案。以(南京)软博会为载体,通过工业软件、机器人、智能硬件等智能制造领域成果展示,加深与国内外企业、机构在智能制造软件、系统、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和项目交流合作。依托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产业联盟等机构,每年举办或承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行业专业展会、论坛等活动,提升南京中国智能制造名城的知名度。(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外办)
2.鼓励加强国际产业合作。紧跟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加强与国外先进技术合作交流。加强中德合作,积极推进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全面合作,加快激光技术研究所、制造工艺研究所落户,建设中德技术合作转化中心。在江北新区积极筹建中德智能产业创新园,加快“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加强合作,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区。积极推进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推动微软公司“微软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项目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尽快落地,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制造产业作为主题,聚集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初创企业。(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信委、江北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3.发挥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作用。进一步发挥南京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作用,积极吸纳优质资源,促进跨行业、跨地区企业间合作。加强与中德智能制造等产业联盟合作,推动完善智能制造跨界资源配置、联合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机制,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功能提升。(责任单位:市经信委、江北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三、关键举措
(一)实施智能制造产业培育工程
1.汇聚智能制造高端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成套设备等龙头企业,对新引进实际到位资金达到5000万元以上,位居智能制造整机装备、核心功能部件、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国内行业前五强、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一次性给予不超过200万元奖励,对引进全球行业前五强的企业,给予不超过500万元奖励。在我市投资的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且符合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方向的,按照企业投资额的10%-30%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扶持。对重大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奖励政策。
2.支持智能制造首台(套)突破。支持企业研发首台(套)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化成套装备等6大智能制造核心装备,对经认定属于国内或省内首台(套)智能制造核心装备,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提升全市智能制造水平。
(二)实施智能工厂培育工程
3.支持企业制定一体化解决方案。对列入我市智能工厂建设计划的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对标设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对照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帮助企业进行顶层设计,对企业认定并采用的方案给予不超过100万元补助。
4.加大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支持力度。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建设,对列入我市智能工厂建设计划的企业,根据规模和成效给予一次性不超过100万元奖励,用于智能工厂启动建设。
对经验收达到国内行业一流标准的智能工厂,再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奖励。
(三)实施企业智能装备升级工程
5.支持企业智能装备升级。鼓励企业应用数控、软件技术和智能装备等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对其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软件投资额的20%给予不超过2000万元补助。采购本地机器人、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系统集成应用软件的,按实际发生的采购价格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
6.支持新模式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应用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服务型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每年扶持20家以上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项目,每个项目根据规模和成效给予一次性不超过100万元奖励。对承担国家级智能制造、两化融合贯标等示范项目给予适当补贴。
(四)实施金融环境优化工程
7.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子基金。依托南京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设立规模为5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化方式,支持智能制造企业发展,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
8.加大智能装备融资租赁支持力度。对本地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购买本地企业生产的智能制造装备,按融资租赁合同中设备投资额一定比例分别给予生产和使用企业不超过300万元补助。
9.建立智能制造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充分发挥市财政设立的苏科贷、苏微贷等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作用,建立对智能制造企业扶持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产品以及采用智能装备的企业,可以享受相关贷款风险代偿政策。
(五)实施智能制造创新工程
10.支持智能制造平台建设。鼓励境内外智能制造领域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功能平台落户我市,在我市建设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领域的相关协同创新平台,经认定符合要求的,按平台投资额的10%-30%给予扶持,最高5000万元。对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进行支持。
11.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智能制造领域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每年对在海外并购或新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经确认后给予不超过50万元奖励。
12.支持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推广,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对主导制订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符合条件的分别给予每项不高于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奖励。
13.强化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聚焦智能制造领域顶尖专家、创新型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落实市委、市政府“创业南京”人才计划激励政策,加大对智能制造领域人才扶持力度。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人才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跟投、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优先补助、奖励等政策支持。
(六)实施智能制造企业服务工程
14.提高企业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加快实施智能制造相关项目,进一步强化简政放权,减少项目审批流程和环节。建立智能制造项目、智能制造企业绿色通道制度,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研究推广对不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企业实施智能装备升级项目实行承诺备案管理制度。
15.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执行有保有控的产业用地政策,重点保障智能制造产业项目用地。对不超过该用途最高使用年限的工业用地,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方式供应。
16.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园区。鼓励重点产业园区围绕智能制造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组织制定高水平产业及智能制造园区规划,积极申报国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对入选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园区给予100万元奖励,对入选省级试点示范的园区奖励50万元。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南京市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相关部门、各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具体负责统筹推进智能制造名城建设相关工作。市各部门和各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进产业发展,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共同推进南京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建设。
2.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梳理政府权力清单,实施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围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规范市场,营造灵活宽松的市场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构建高效便民的政府服务体系。打好“降成本”组合拳,落实国家、省减税清费等优惠扶持政策,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完善考评机制。建立科学的智能制造产业统计监测、绩效评价、监督考核体系,将智能制造发展纳入全市经济指标发展综合考核系统。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每年对江北新区、各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推进全市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本文内容来源于南京投促中心       整理编辑:阮强)